雄踞在玉塞咽喉上空的無人機陣看似愜意瀟灑,其實是黃河公司的4G無線系統在進行無人巡查,30公里以外的黃河從三江源奔騰呼嘯而來,在世界屋脊唱響綠色贊歌。這里,白天是發電裝機世界第一的光伏項目,夜晚滔滔河水從亞洲第一高壩傾瀉而出。
在壯觀的景象下,間歇性是影響電力充足供應和清潔能源發展最大的障礙。為了解決光伏發電間歇性造成的并網難題,黃河公司與相關科研院所研發了水光互補協調運行控制系統,實現了水力發電和光伏發電快速補償,解決了間歇性造成的發電量極不穩定缺陷。
光伏發電存在間歇性的缺陷,光照強的時候多,但在夜晚完全沒有,發電量極不穩定。這一光伏面板的“先天缺陷”,無法通過光伏器件或發電系統自身去改變。水電則是將河流、湖泊或海洋等水體所蘊藏的水能轉變為電能的發電方式,各水電機組利用小時主要由各地的降水量和流域來水量決定。
陰雨時節,太陽能缺少的時候,正是水能充沛的時候;而赤日炎炎江河干枯,水能乏力的時候,正是太陽能發力之時。年日照時間和年陰雨時間是互相對應的,因此年光伏發電小時和年豐水發電小時在時段上基本也是互補的。
黃河公司提出了“虛擬水電”概念,確定了水光互補控制原則和策略,編制了大規模水光互補試驗方案及程序,提出了水電站參與調節設備的性能及特性。實現光伏發電和水電的“先天性缺陷”彼此互補。
相應容量的光伏電站與之互補調節,水光互補技術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。85萬千瓦龍羊峽水光互補光伏電站一年可發電14.94億千瓦時,對應到火力發電相當于一年節約標準煤18.356萬噸,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8.09萬噸,二氧化硫1560.56噸,氮氧化合物排放1358.34噸。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效益。
水光互補技術在國際上尚屬首例,成果處于國際領先技術水平,為我國清潔能源提供了多能源互補的新型發展模式。
Copyright 2001 - 2018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版權所有 京ICP備06019531號
網站技術服務:中國電力傳媒集團媒體運營部